上海都市网(shanghai)都市新闻报道
记者 杜晨薇 吴頔
“你支持夜市外摆摊吗?”“有烟火气、消费方便。”“可能有噪音、影响环境。”近日举行的第三届浦东城管论坛上,自主报名与会的市民拿起麦克风,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有人说,这是自己离城市治理最近的一次,“我的主张很可能会成为地方城管部门的决策依据”。
事实上,创新参与模式,开放意见表达,早已成为上海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:乐山绿地建设,听证会持续了近7个小时,收集的居民意见不下50条;多区居村干部评价体系,将“群众满意度”指标权重提升到50%,甚至60%以上。
城管工作中展现全民共治,示范意义更大:过去百姓眼中“强势”的执法部门,从管理主体变成治理发起人,背后不难看出一座城市的“人民”属性。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”这个重大命题。2020年11月,***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进一步强调,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,推动治理手段、治理模式、治理理念创新,加快建设智慧城市,率先构建经济治理、社会治理、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。
上海的善治故事,要继续讲,要创新方式方法地讲,更要让每个上海市民来讲。
探索善治,从管理走向服务
7月上旬接连几个酷暑天,都是五里桥街道中二居民区社区干部忙碌的日子。“一天见两面”是这段时间社区服务居家老人的标准。与此同时,市区不少街道的社区食堂也开始丰富菜品供给。
社区,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。2014年,上海将“创新社会治理、加强基层建设”列为市委一号课题,基层工作重心就开始鲜明地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。
10年间,为基层赋权、减负、增能的一系列举措逐步到位,现代化治理案例不断涌现。黄浦区推广了居委干部错峰错时上班制,实现为居民服务全年无休;长宁区延伸“小板凳”走访工作法,确保全体居委干部每周固定半天在社区微网格现场办公;闵行区发布“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”和“能力评估报告”,全方位推动社区工作者综合胜任力的提升……治理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化、标准化、现代化。
上海持续探索推进的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建设,本质上也是在探索超大城市的善治方案。上海提出,到2025年,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85%左右。在虹口区,市民驿站注入养老托幼和文化服务,因地制宜优化菜场商超、街边小店、街心花园等点位布局;杨浦区成立老年助餐服务联盟,区内老年助餐企业、饿了么、达达集团参加联盟,共同提供公平普惠安全、优质健康适老、快捷便利到家的老年供餐全链条……今天市民们司空见惯的“家门口”设施与服务,很快又会迎来迭代升级,释放更大的治理效能。
聚合民意,从共谋走向共治
2023年底,***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“构建人人参与、人人负责、人人奉献、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”,为上海下一步深化、优化城市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。
建设城市治理共同体,关键在形成合力,要让各类社会组织、企业单位,以及广大老百姓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表达、参与。
2019年11月,***总书记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首次提出,“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”。多年来,基层立法联系点从首提地发轫,不断开枝散叶,扩至全市16个区。截至2023年12月,上海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对107部法规征集了21921条意见,其中2590条被采纳。
在金山区石化街道海棠居民区,3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多年前还只是一处废弃的露台。居民充分利用“人民建议征集”渠道将问题上报。街道调研评估后很快拿出专项资金对露台进行改造。
畅通民意,往往是唤起居民自治的第一步。海棠居民区的花园建成后,后期的养护照料,均由居民志愿者自发完成。随着“随申办”上线“随申拍”功能,参与治理、群策群力变成一种举手之劳:道路坑洼不平、晚上路灯不亮、冬季积水结冰……遇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,市民只要拍下照片,通过手机上报现象,就能起效。
不久前,市民胡先生在上报了地铁站共享单车乱停放的意见后,仅仅半小时就收到了一条处置短信,以及处置完成的现场照片。“每一次如实上报情况,都能得到正向反馈,这种即时反馈会激发人的城市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。”胡先生说。
事实证明,治理是更为先进、更高层次的管理。它重视制度规则,却不仅仅依赖制度规则,而是强调在规则体系的基础上唤醒民众参与意识,调动民众主观能动性,促进社会协同和整体互动,最终导向全社会的合作共赢。
智慧赋能,从传统走向未来
“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。”2018年11月6日,***总书记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指出,要注重在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上下功夫。抓住牵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“牛鼻子”,上海在全国首创推出“两张网”——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和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。
目前,“一网统管”已打造28个“高效处置一件事”标杆场景,包含了应急、消防、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城市安全保障工作,基本实现了城市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“四早五最”,即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研判、早处置,并在最低层级、用最短时间、花相对最小的成本、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、争取综合效益最佳。
去年12月28日下午,东海大桥部分桥面出现团雾,能见度瞬间下降。气象部门基于大模型预测,提前发出预警,属地交警接到消息后马上赶赴现场部署,历经38小时,通过199次警车开道护送3.3万多辆车过桥,成功实现了“零事故”。“一网统管”体系下,尽可能让群众在“无感”中度过风险早已成为常态。
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,也可以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办理享受。目前,“一网通办”已接入事项3668项,累计办件超4亿件,打造出41个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标杆场景。过去一年里,全市所有的事项办理超过80%都在网上完成。许多情况下,办事只需一张身份证,甚至展示电子身份证即可。
刷一刷码,就可以乘地铁公交、就医、买药、进图书馆……“一码通全城”正逐步成为现实。现在,“随申码”正成为城市服务码,让广大市民更加便捷地触达各类城市公共服务。今年,“随申办”还将进行进一步改版升级,让服务“找得到”“用得好”,从标准化推荐转变为个性化呈现,最终实现“千人千面”。
在《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报告(2023)》中,上海以89.17的总分列居第一,位于全国数字化转型“引领梯队”。去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,上海“两张网”建设更是获评全球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最佳案例。上海善治,正在为世界带来新思考与新经验。
上海都市网官网www.shanghaisq.com讯 更多资讯....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4-07-18 10:29:20发表在上海都市网,本网(平台)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,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。
上海都市网本文链接: http://dushi.shanghaisq.com/url/8918.html